本文章所属钓区:内蒙古(1269) 偶读“ 江南雨”的《江南读诗偶得》,感怀颇多,“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 故贴之与同好共赏。锦文如下: 一日,学生要我分析孟依依的一首诗。如下: 代钓者答观者 前日见人钓,似初学,频频举竿,皆草。一东北人过而呼:“这家伙,哗哗的上草!”余莞尔,代钓者赋此以答。 来坐春风里,一竿橫小渠。鬓沾花瓣雨,堤过丽人车。 莫讶俱为草,所求安在鱼。斜阳知可钓,向我落徐徐。 这首诗的表面意思很好理解,不用多言。关键在于立意和境界问题。我虽不懂钓鱼,但大致理解钓鱼者的心态,大概可以分为三层吧。 其一是名利者。鱼可食也,钓者得胜而归,自然可以美餐一顿,此为利也。钓鱼需要技巧甚至经验、学问,善钓者自然可以得人青眼(尤其在把胜利品与人分享的时候),然后传为美谈,此为名也。大多垂钓者属于此等范畴。 其二是一种成功后的喜悦。钓者与弈者究竟孰高孰低恐难比较,但二者有近乎相同的乐趣,就是成功以后的喜悦心情。下棋的为求战胜对手,虽然不关家国天下,甚至连生计也关系不到,但仍为一结果而绞尽脑汁。胜利了喜不自禁,失败了垂头丧气。钓者应该也有这样的经历或情感历程。尤其是上鱼的一刹那,那种喜悦感是不逊于其他胜利者的。 钓鱼的最高境界,大概是追求一种心态了。善弈者在棋枰上纵横捭阖、明察秋毫,其感觉往往超出棋局本身。而钓者此时的心态似乎更有胜之,或明月清风,或虫鸣蛙唱,或杨柳依依,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要的是那一份清净、和谐和自然。要的是那一份等待、期盼和心如止水的静谧。这时的钓者似乎忘记了自我,而与自然容为一体。此时的心境,怕是名利辈甚至那些为成功而奋斗的人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之间包含几多哲理,几多情趣呢?依依的诗,已然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所以我评价此诗:境界极高。 诗人先描绘出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来坐春风里,一竿横小渠。仅接着用细腻近乎幽默的笔调来描写钓者的心态:鬓沾花瓣雨,堤过丽人车。出句让我想到一个现在特俗但过去或许特雅的词来,那就是拈花惹草。我以为,只要在情理之中,拈花惹草实在是一桩很美丽的事情。对句让我想到了秦淮海的一句词:常记误随车。钓者的心分明不在鱼的身上,而在于旁边偶然路过的小车里的美人。我羡慕钓者的境遇,钓鱼也这么有眼福,呵呵。我想,这一联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因为它为颈联的议论打下了伏笔:莫讶俱为草,所求安在鱼。这充满生活感悟的话,在我看来似乎只是一句顺口而来的大实话而已。这样自然流畅的结构,是颔联铺垫之功。结尾以景结,使全诗升华:斜阳知可钓,向我落徐徐。这里既有时间的流失,也有景物描写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强调这一段珍贵的时光。这时光,大概就是钓者的心态,也是作者的境界了。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收获,但无论是钓者还是作者心灵深处的安逸、和谐,又是多少具体的物质所能够替代的呢?我欣赏钓者的这一份心态,更欣赏作者的这一份境界。 因境界高而和者难。有些和诗无法企及原诗的境界,超出更不可能,只能以趣味奇之,当作另眼相看。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63549.html 本文章由多伦钓友于2006-11-17 11:37:48最后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