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所属钓区:贵州(4280) 参观今年秋季廊坊渔具展销会,终于有机会把玩了纪洲和天然手竿,现场还有两个鬼子造竿大师现场讲解。关于纪洲和天然钓竿的历史和制造过程,大家可以看下列引用的资料,在下就不赘述了。这里要说的是自己的感受,那真是一件件艺术品,做工的精致我实在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想不到,自然造化竟然有天然造竿的竹品,加上匠人的雕琢,遂成为富有生命力的钓竿。把握手中,软而有弹性,细观插接处,母口稍厚于蝉翼,但很均匀,很难想象是怎么做出来的。鬼子大师坦言,完全不用担心竿子的强度,怀疑中让竿子大振幅晃动,没有感觉一点松框迹象。问了一款最便宜的价格,最好也要8000多大洋,看来只有大款或是超级发烧迷才能享用了。 





日本纪州へら竿 资料提供:日本纪州制竿协会 钓鱼大师们美好的憧憬及至极的享受———纪州纯手工制作的天然竹手竿。它既是一支实用的钓竿,又是一件精美细雕的艺术收藏品。每一支的诞生都凝聚着百年传统的制竿工艺和每一位艺匠大师的灵魂。特殊的材质、几代制竿艺匠不断探索和追求造就了它的灵性。在高新数码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新型钓竿材料不断出现的今天,完全以天然竹子为材料的纪州手竿不仅不逊色,反而更显出它独具耀眼的魅力。严选万分之一的原竹材料,超高价的绢丝及绝佳的烙火与上漆工艺,少则两、三年,多则十数年的制作周期。不知有多少钓鱼人为之所痴迷,乃至多少收藏家为之所垂涎,称得上世界上最高级、最奢华的钓竿…… 纪州手竿的发源地 作为竹制手竿发源地的桥本市,地处纪州(又叫和歌山)东北端,纪伊半岛的中部,北靠大坂、东接奈良。日本著名的清流“纪の川”河尤如一条洁白的玉带,沿着高野山脉,自东往西穿过这座风光秀丽的山城都市,注入太平洋。自古以来,桥本作为连接伊势和高野的交通枢纽,经贸一直很兴盛。特别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各类传统手工艺品在日本颇具名气。其中被指定为和歌山县第一号传统工艺品的纪州手竿更是为世人所周知,每年争夺日本鲫钓冠军的总决赛就是在这桥本市纪州制竿协会所属的专用研究池———“隐れ谷池”举行。参赛钓手们所使用的钓竿均为竹制手竿以成为传统。目前日本90%的竹制手竿出自纪州桥本市。 “へら鲋”(日本高背鲫鱼) 及第一支专用手竿的诞生 说到纪州手竿,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へら鲋”这种鱼。“へら鲋”最初诞生于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中期。当时在日本关西琵琶湖北端余吴湖水域生息着一种体侧较高的土生小型鲫鱼--“源五郎鲋”(学名Carassius cuvieri)。经当时人工改良变异而成的这种“へら鲋”,不仅大幅度提高了生长周期,而且体型也增大了许多。大型的可达到60公分,3公斤以上。 日本大正13年(1924年)被称为“へら鲋”竿创始人竿五朗(原名椿井吾郎)作为当时日本制竿大师竿正的第二代徒弟,在钻研制作海钓“黑鲷”竿时,在他常出入的一家竹材店里无意中发现一种叫“高野竹”的竹子。这种生长在日本九州、四国、纪州一带,海拔700~900米高山上的竹子纤细而肉厚,非常强韧。凭其多年制竿的经验,竿五郎很快就意识到,此竹作为鲫竿的原材料可谓是无可挑剔,经过反复的探索测试,第一把“へら鲋”专用手竿终于问世。随着“へら鲋”和第一把专用手竿的诞生,作为发祥地和制竿基地的关西至今仍主导着日本制竿业不动的地位。纪州手竿的历史 日本昭和6年(1931年)出生桥本市清水地区一家贫苦碾谷店的师光(原名儿岛光雄)与竿五郎的另一高徒源竿师(原名山田岩义)分别跪师回乡之后,立即开始了竹竿的制作。师光和源竿师凭其多年苦学修到的制竿手艺和刻苦的钻研、探索,在当地原盛产有“高野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竹子的特性按鲫竿的节长和各部的性能要求,又采用了另两种当地特产竹子(矢竹和真竹),制作出众多独具纪州特色的名竿。 两人的作坊开工不久,前来拜师学徒者便接踵而至。师光和源竿师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的徒弟们。加之当地得天独厚的原竹资源,不到几年的工夫,桥本的制竿业迅速普及开来。 作为纪州手竿开祖的师光和源竿师,凭其独特的天赋和严谨的制工,在故逝之前的几十年制竿生涯中留下了众多的名作,曾多次被当时的日本天皇召见。均被授予六等瑞宝章的荣冠,精心制作的竿子作为极品,进贡皇宫,深受王公贵族们的喜爱。昭和49年师光去世后,日本政府授予源竿师劳动大巨卓越技能章,昭和50年又被授予和歌山“名匠”称号。 纪州手竿至今为世人谓为最顶级的钓竿,这不单单说明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采用了特殊的原材料,更让我们不可忽略的是它的高度制作工艺。随着近年以玻璃纤维、碳纤维为原材而大量生产的轻便竿的问世,采用天然“矢竹”、“真竹”、“高野竹”组合制作的纪州手竿,也曾几度面临着消退的危机。但至今仍然不被时代所抛弃,反之被众多爱好者所珍重。这正说明它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作为一支实实在在的垂钓工具丝毫不逊色于现在的高碳钓竿。新材料钓竿所体验不到的独特韵味和手感,上鱼后的绝妙性能更是令多少钓鱼大师如痴如醉。即便是现今最先端的手竿在研制过程时,均以纪州竹竿的性能及外观作为参考标准。现存的几十位纪州制竿艺匠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随着日新月异的钓法进化,也在不断的探索努力着。正是这一丝不苟的超高标准要求,创造和奠定了纪州手竿永胜不衰的现实及钓鱼人心目中至高的“极品”地位。高度的制作工艺和优良的竹材,使桥本作为日本竹制手竿的产地,享誉全国。使用艺匠大师们精心调制、大自然恩赐的、具有天然生命的竹竿去与大自然对话,这无疑是现代钓鱼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使用三种不同的竹子 纪州手竿多以当地特产的三种竹子组合配制,最上节的竿稍由“真竹”(学名:P. bambusoides,又名“苦竹”、“钢竹”)削制而成。真竹在日本及中国、东南亚分布较为广泛,竹高径大、肉质坚厚。夏季时新出的竹笋略带苦味,可食用。成竹表皮平滑,带有淡色黑斑纹,自古以来在日本“真竹”就常被用来作剑道的练习用剑及弓弩、尺子等建筑材料。 竿的第二节、第三节多用“高野竹”(学名: S. borealis V. purpurascens,又名“篶竹”),在日本也仅有九州、四国、纪州一带海拔在700~900米的高山上才能看到这类竹子。“高野竹”径细而肉厚,具有相当强度的韧性,在目前发现的竹子中,“高野竹”作为手竿材料是最为理想的。其名字来源于桥本地区高野山周边盛产这类竹子而得名。 最下端的一节一般多使用“矢竹”(学名:P. japonica,又名“箭竹”)。“矢竹”在日本也分布较为广泛,“矢竹”具有节间修长而笔直,竹径正圆的特点,古人常用它来作箭而得名。一般画轴、挂帘等许多工艺品也常使用这类竹子。据说日本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征夷大将军坂之上田村麻吕正是使用了此地的“矢竹”制成弓箭,屡战屡胜最后平定了当时日本东北的内战。 中国自古就有“一竿风月”的说法,指的是悠闲垂钓、尽享人生之潇洒风流。古人追求的这种境界,同样令众多的现代钓鱼人所神往。可是随着近代科学制竿的不断发展,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钓竿、钓具及制作工艺都不为人知且消失殆尽。而仍完全保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的纪州手竿,之所以能被世人誉为“竿中极品”永胜不衰,这不仅仅因为它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更主要的是每一支纪州手竿的诞生都倾注着几代纪州制竿艺匠“一丝不苟、一竿入魂”的心血。 完全以天然竹子为原材料制作,现代科学制竿所无法代替的独特韵味和钓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或许这正是纪州艺匠和钓鱼人对竿所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 纪州手竿的制作工序 纪州手竿多以“真竹”、“高野竹”、“矢竹”三种不同竹子组合配制。一般以“并继”插节式最为常见。在纪州桥本艺匠们拥有各自的制竿工坊。调竹、雕钻所使用的工具及利器大都也是由艺匠们自己制作。每把纪州手竿从选配竹子到火烤、雕凿、上漆等近300道以上细小的工序完全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主要制作工序为以下的十二道。 一、选采竹子及干燥 纪州手竿所使用的竹子大都由制竿艺匠自己上山割采。割采竹子一般在每年的冬季进行,特别是左右纪州手竿生命的“高野竹”,艺匠们最为重视。寒冬腊月是采割“高野竹”的最佳时机,因为冬季是竹子一年中生长最缓慢、肉质中内含水分最少的时期。在严冬采割下的竹子具有肉厚、强韧的特性,这是制竿必备的条件。因而许多艺匠特地挑选下大雪的日子进山割采。 选采竹子同样非常讲究。根据海拔的高低,向阳和背阳竹林的生长状态也截然不同。作为手竿使用的“高野竹”一般多生长在900米~1000米的高野山脉,树龄在5~6年最为理想。艺匠们时常为寻求理想的“高野竹”,独自或带上徒弟踏着没膝的积雪一进山便是数日,进山后在竹林中摸索时,他们寻找的是一些直径在4毫米~1.2公分的竹子。观察竹径是否正圆挺直,节间距离是否匀称,节高的长度是否理想。每位艺匠凭借各自的经验和不同的品位,先是用手将竹子弯曲,察视竹子的强度和韧性,认为满意之后才用镰刀将节枝裁去,而后从根部上方最下节处将其割断。运气好时,能从有上千株的一片竹林中选采到八、九支良品已是非常幸运了。几天的功夫一人能采集百来支背下山,对于纪州艺匠来说可以算是大有收获。 严选采集来的竹子,首先需根据竹子的状态,排列在室外进行数周乃至数个月的晾晒后移至工坊室内长时间的自然干燥,待竹子中的水分蒸发,完全干燥后方可用来制竿使用。 二、竹子的选配组合 选配组合竹子指的是竿梢以外各节竹子的配组。能否做出一支好竿,此道工序对制竿师来说至关重要。就拿“并继”插节式的纪州手竿来说,第二节和第三节多使用“高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61088.html 本文章由jalot于2006-10-7 19:12:37最后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