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所属钓区:甘肃(2313) 水肥鱼多的尼罗河 60年代初,我被调到我国驻苏丹大使馆工作。尽管工作特别繁忙,但尼罗河多鱼,常常诱得我的心发痒。开始时,硬拉上川立同志在浅水处用甩砣钓些鲶鱼和罗非鱼等小鱼。后来在一些偶然的情况下才发展到用锚钩在深水处挂大鱼。 尼罗河,不仅水肥鱼多,种类也繁,且多叫不上名来。于是只好按其特点与形状给起名。例如什么“咬人”鱼(体长,周身呈方形,牙齿长在唇前且呈犬牙交错状,钓上来会张嘴咬人)、“放电”鱼(无鳞、短粗、体圆且肥,一触摸即放电,不小于220伏)、“打气鱼”(一碰即鼓气,并有似气筒打气的响声,饱和后像个皮球装上鱼头和鱼尾,此时再碰它会将气一次排光又恢复原状)、“反”鱼(无鳞、灰色、肚平脊凸、粗看似肚皮朝上)、尼罗鲤鱼(似我国鲤鱼,但尾及尾鳍不红)、“盔甲”鱼(体长周身呈圆形,鳞方而坚硬并互相咬在一起,一般刀子无法刺入)…… “发明”挂鱼方法 用锚钩挂鱼,在我国早已有之,但当年我既没听说过更没看见过。由此,这种方法对我来说,实属是一种新的尝试,故而用“发明”二字。 一个星期五(伊斯兰国家以此日为礼拜天),我陪大伙外出游玩。从喀土穆(苏丹首都)出发,逆尼罗河而行,至50余公里处有一水坝。这条坝是汛期用以防让洪水冲淹苏丹与埃及的拦洪大坝,长约2公里。我们去时,汛期已过,水坝正在排洪中。由于水的落差过大,所以在坝下约百米的距离内水是反射回来后再行流去的。因此,鱼、鳖均在水中身不由己翻溶,一半时游不出去。这就给用锚钩挂鱼创造了条件。当时有几位非洲人在弄鱼,大使叫我过去看看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我近前发现他们有的用竹竿绑上铁丝纸篓捞,有的用一串单钩挂。我回来向大使说明了他们的方法,并说他们虽有所获,但方法落后,我们可以把3枚大钩焊在一起呈锚形,这样挂上的机会会更多。于是回来后,即派人用伙食费(当年公私分明在驻外使馆也毫不例外地严格执行)买回些10厘米左右长的大钩、尼龙绳、焊锡、松香及一块紫铜(作烙铁用)等物,我们即干了起来。先将3枚大钩用铁丝绑在一起呈锚形,然后再用锡焊牢。锚钩焊好后,每条尼龙绳拴上4~5枚,再拴上500克左右的大铅坠。在每根竹竿上装几个铁环,尼龙绳从前端第一环起逐个串过,绳结死在竿尾,有点像海竿,但无绕绳的多余部分,用时握在手中,必要时可以放出。操作方法是:先将绳钩投入水中,当被水冲走后,再逆水猛挑。如此反复进行,如有鱼被碰上,极少能滑过。 首战告捷 第二个假日,我们一行人早早地出发了,真是首战告捷,仅用3个多小时就挂上来110多千克鱼,装了满满一冰柜。大家玩得非常高兴,又有了大丰收,归途中真有点“高唱凯歌还”的样子。这一来,不仅节约了伙食费,也引起许多人的兴趣,队伍扩大了,连女同志也上了阵。由于人多竿少,谁都想抢竿到手体会一下钩上鱼的乐趣,真有点你争我夺的样子。为防发生意外(万一落水是无法抢救的),我这个总管只得组织分工:有的擎竿,有的保驾(帮挂上大鱼者拉),有的运输(从钓点取鱼放入车上的冰柜中)。此三项任务,每次活动每人皆可轮上一遍。 难坏了厨师 弄了这么多鱼,怎么吃呢?开始,什么红烧鱼、清蒸鱼、糖醋鱼、干烧鱼、烩鱼头……大家还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就各取所好了。有的吃头,有的吃尾,有的吃鳔。再后来都吃烦了。有的同志埋怨我发明了这种“倒霉”的办法,给使馆闹了鱼灾。但因“发明”刚刚开始,大家兴趣正旺,欲罢不能。无论怎么吃烦了,但只要休息,上瘾者还是照样去挂。在排洪的两三个月时间内,每次都弄百多千克,吃又吃不完,仍又舍不得,真把厨师给难坏了。于是只好卤制后晒成鱼干保存,存了满满一个大冰箱。幸好,后来使馆扩建,都送给苏丹工人吃了。 钓鱼外交 “中国使馆会钓鱼”,这在驻苏丹的外交使团中引起了轰动。在一些外事活动场合,不少国家外交官向我们询问钓鱼方法及“战况”。有些国家的外交官员也效仿起来。当然他们用的是正规海竿锚钩,比我们的土法洋气得多。说来也怪,他们不是所获无几就是空手而归(因海竿硬度不如粗竹竿而不易挂任)。 由于一些国家使馆官员既想钓鱼又不能获得,想学又不好意思当场讨教,我们大使就想出一个既“收学生”又搞外交的办法——搞钓鱼野餐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还记得一次邀请某国大使及其夫人的活动情景。那次活动中,我既当“教练”又当“保镖”(以防该国大使被大鱼拖入水中)。可惜的是,他无论如何也挂不住。为防他过于尴尬,我们便在野餐后早早地收了场。第二个周末,该国大使派秘书电话联系再次钓鱼活动。正逢我们有事走不开,他提出借用钓具的要求,并指名要借我用过的那套。我即叫人对那套钓具进行了检查与整理,并将钩尖锉得很锋利后借给了他们。说来也真巧,这次他还真的有了收获,并且对他来说,收获还不算小。在送还钓具时,其秘书说:“我们大使说,难怪你们李秘书能钓那么多鱼,原来这套钓具就是与众不同。”看来他有点“唯武器论”了。 结尾的话 前几年,外交部派员来宁夏参与一项外事活动,其中有一位曾在我离任的若干年后派驻苏丹使馆工作过。由于有了这层关系,我们之间的话题自然也多了些。一次谈起驻苏丹使馆的业余生活,当他谈了钓鱼活动后问我:“你在苏丹时钓没钓过鱼?”我当即反问:“你怎么不打听打听驻苏丹使馆的钓鱼活动是谁发起的,在水坝钓鱼的方法又是谁发明的呢?”他又问:“是谁?”我说:“这个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他很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老兄呀?这个办法确实很好,现在它仍是驻苏丹使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业余活动内容。”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27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