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钓友 访问老网家园!
老网商城装修升级中,临时可以从老网淘宝旗舰店购买钓具
全部文章 → 垂钓饵料 → 聪明的误导
聪明的误导

  文章来源:快乐天堂

  老网说明:该文章整理自老网历史文库,因为数据转换原因,作者可能不符,特此说明。

  在诱饵中兑些曲酒,加一点臭阿魏,诱使鲫、鲤鱼对偶然出现在天然水体中的味儿作出追寻反应,是钓鱼人设下的陷阱对鱼的聪明误导。

  好鱼饵在水中,难道酒和阿魏也能在水中找到么?答案是肯定的。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原料是淀粉。在酶的参与下,制作过程是:淀粉→葡萄糖→乙酸→乙醇。湖泊中生长着的大量水生植物,含有淀粉。当它们死亡后,也会进行着类似酒的制造过程的化学反应,生产出同样的最终产品。如果这样的解释似可成立,是信不信由你的话,那么,在春末夏初将湖中的水草打捞上岸堆积起来,十天半月后再翻开草堆会散发出一股烂苹果样"酒味"的事实就不会怀疑了。这就是淀粉的无发氧酵,只不过这个反应在水中比较缓慢和分散,人不易觉察吧了。中药阿魏有一股特殊的蒜臭味,源于硫化物。水生动物的尸体被淤泥中的细菌分解,会产生硫化物和氨,其味就成了杂食性鱼类的食物信号。

  从营养角度分析,鱼并不需要酒和发臭的硫化物。但酒味儿的出现意味着一系列氨基酸的存在;臭味又代表了VB2这种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的存在,两种味儿在水中同时产生、相互关联,酒和阿魏扮演了中介角色,钓者完成了对鱼的误导。

  不过,水体中各种化合物因存在方式不同,有的以离子,有的以分子形式扩散;水底淤泥中不断产生和分解出的营养物质从几秒钟到几分钟,存在的时间也非常有限。所以鱼儿必须不停地游动,让含有各种味儿的水流从前鼻孔流入由后鼻孔流出才能获得食物的方位。当某种食物的信号出现,鱼会抓紧时间进窝。否则失去机会,刚生成的化合物会与其它元素结合成新的物质,“食"也就消失了。悬坠钓法中,不管有无鱼咬钩,钓者总是每隔3~5分钟就换饵抛钩一次,其实质就是保证饵味不间断地在水中出现,重复着溶化→扩散→被鱼捕捉的过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剥离了钓饵的科学性,有关钓组结构在灵敏和迟钝上的讨论难免有岸上论钓之嫌。大圈套小圈的"囿区",a、b、c、d、e、f还要添1、2、3、4,灵钝之争离开了钓饵是不是能解释如下问题呢?

  同池竞钓,用悬坠钓法可谓利器吧,却钓不过传统坠钩平底钓组。尤其是冬天,撒一把酒米,钩上挂蚯蚓比“台钓"有更快的上鱼速度,原因在哪里?鱼饵入水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作用于鱼的嗅觉?这除了鱼儿所处位置和投饵量外,还与鱼饵中化合物的扩散速度有关。扩散速度受控于:1.该物质溶解度的大小;2.水温的高低;3.水流速度和风浪的强弱。在相同条件下,酒味的扩散速度比溶散的商品饵快得多,它更容易被鱼捕捉是钝器超过利器的主要原因。

  本文章相关历史评论如下:

  ------------------------------

  1、2003-10-16 21:12:58 三峡渔歌 发表如下评论:

  有点眼熟啊。

  ------------------------------

  2、2003-10-17 9:26:14 lxd 发表如下评论:

  非常眼熟!!!

  ------------------------------

  3、2003-10-17 10:46:53 温柔的刺 发表如下评论:

  熟得不能再熟了!

  ------------------------------

  4、2003-10-17 19:11:41 朱启杰 发表如下评论:

  眼熟透了!!!。

  ------------------------------

  5、2003-10-19 19:51:09 黑神 发表如下评论:

  我可是第一次看见这文章:)并且有收获!!

  ------------------------------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25069.html

  本文章由oldfisher于2006-1-27 17:44:39最后编辑过

相关评论2
银牌会员 渔翁老李
认证:
积分: 106464+4778
等级: 48级会员48级会员48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7-9-19
签名:

1

贵宾会员 于歌
认证:
积分: 21324+370
等级: 27级会员27级会员27级会员27级会员27级会员27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3-11-26
签名:

  好,很好的总结,现在没人说实话了,说实话还有人砸蛋!

2

评论注意: 〖评论内容500字以内,段落前空格无效,不要使用HTML代码〗
上传图片:
内文包含: UBB帮助
回复内容:
心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