鲵 giantsalamander; 鲵ní (1) 鲵(大~〕两栖动物,身体长而扁,生在山溪中。肉鲜美可食。叫的声音像婴儿,所以俗称“娃娃鱼”。 (2)(小~〕两栖动物,体形与大鲵相似,但较小,牙齿呈V形,生活在水边的草地里。 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湿润的皮肤所覆盖,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以小型动物为食。小鲵长5~9厘米,背面黑色,腹面颜色较浅,整个身体有银白色斑点,头较小,舌头很大,有一短而侧扁的尾巴,平时在岸边水草间活动,中国的浙江、福建、湖北、四川等地都有分布。大鲵长60~70厘米,大的可达1.8米,背面棕褐色,腹色较淡,头宽而扁,口大,头的背面有极小的鼻孔和眼,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有点蹼。栖息在山谷溪水中,吃鱼和小虾等,因为叫声像小孩啼哭,又叫“娃娃鱼”。 鲵分布: 中国的山西、陕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大鲵分布,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在云南的滇东北和滇东南的山溪中有发现,中国17个省区均有分布。 濒危原因: 由于鲵的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目前面临的现实是大鲵这一珍贵野生资源,主要因为人的因素,尤其是生存环境丧失、栖息地破坏以及过度利用对大鲵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种群急剧下降,分布区成倍缩小,处于濒危状态。 繁殖现状: 中国大鲵的野生资源。有人估计全国总的蓄积量为5万尾,真正的野生大鲵仍在大自然中可能未达到5万尾,当然比较切合实际的数有待于深入的调查研究来评估;大鲵的人工繁殖全国每年繁殖量,有人报道为10万尾,实际上可能不足。根据国内主要人繁点的情况在8万尾左右。要高度重视拯救与保护大鲵的种质资源,因为有“种”才有苗,不然,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是说大鲵的苗种繁育,首先要从种质资源的源头抓起,要迅速建立中国大鲵种质资源库与中国大鲵原种繁育基地,彻底解决大鲵苗种繁育的“种源”问题。 中国首座大鲵生态园日前在江西省靖安县三爪仑国家示范森林公园内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占地面积80公顷,是国家农业部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首期工程将在今年10月完成,可形成年繁养大鲵5万尾、救护大鲵1000尾的能力。生态园集大鲵资源保护、养殖观赏、旅游休闲、文化交流及开发利用为一体,在全国开创了综合性保护开发利用大鲵资源先例。靖安县是中国大鲵资源的主要产地,是独有的“中国娃娃鱼之乡”。该县在全国第一个发布保护大鲵布告,第一个设立大鲵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建立专门的大鲵研究所,第一个人工繁育出大鲵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2001年,靖安又将娃娃鱼定为县吉祥物予以保护。 保护价值: 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大鲵是二类保护动物,其经济价值高,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开发利用的前景,因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鲵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大鲵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著疗效。同时,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本评论由laoyuan于2012-9-2 3:30:21最后编辑过 |